从气体动理论推导温度时,最后(式13)我们得到,气体的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之间的关系为
上式的左侧代表的是1摩尔气体的平均动能,也就是气体的内能,左右都除以气体的摩尔质量𝑴,就可以得到单位质量气体的内能
从热力学基本知识可知,内能等于温度乘以气体的定容比热容
比较式(2)和(3),可以得到定容比热容与气体常数之间的关系
我们现在用式(4)来计算一下空气的比热容
可是根据实验测量结果,空气在0℃和一个大气压下的定容比热容是716 J/(kg·K),与式(4)相差较大,显然理论在这里出了问题。
问题的根源出在我们的假设上,气体动理论把气体分子假设成无限小的微粒,这样分子的形状就不重要了。如果分子是球形的,即使有一定大小也和无限小点的性质类似。事实上,单原子分子的气体就较为精确地符合式(4)。比如,20℃和一个大气压下,测量得到的氦气定容比热容为 3116 J/(kg·K),而按照式(4)计算的值是3115.4 J/(kg·K),两者非常一致。但如果是双原子或多原子气体,则分子的自转也可以储存能量,比热容应该是会更大一些。
下面我们来推导双原子分子气体的内能与比热容的关系。
在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宏观静止的气体中,分子朝任何方向运动的概率都是相同的,任意时刻三个坐标方向分速度构成的动能平均值相等,即
分子的动能为三个方向动能之和,因此有
其中的𝒗𝐢代表了任意方向的分速度。
式(5)是针对无限小质点分子的理想气体模型得出的。单原子气体的分子可以看成球形,且直径很小,其自旋含有的能量可以忽略不计,而认为气体分子只具有平动的动能,这已经得到了试验的证实。
多数气体的分子是双原子或多原子形式,这时分子不再能简化成球形。当双原子分子碰撞时,可能会把原来平动动能的一部分转化为分子自身的转动或振动动能。
分子的自转和振动都可以储存动能,双原子分子有两种自转方式可以储存动能,多原子分子则三种自转方式都可以储存动能。这些所谓的几种储存动能的方式对应着运动的自由度。平动有三个自由度,转动也有三个自由度。另外,分子的振动也可以储存机械能,双原子分子的振动既可以有动能,也可以有势能,相当于两个自由度。
对于双原子气体来说,平动有三个自由度,转动有两个自由度,振动有两个自由度,所具有的机械能如下:
平动的能量(三自由度): | \({{E}_{\text{trans}}}=\frac{1}{2}m{{v}_{x}}^{2}+\frac{1}{2}m{{v}_{y}}^{2}+\frac{1}{2}m{{v}_{z}}^{2}\) |
转动的能量(两自由度): | \({{E}_{\text{rot}}}=\frac{1}{2}{{I}_{1}}{{\omega }_{1}}^{2}+\frac{1}{2}{{I}_{2}}{{\omega }_{2}}^{2}\) |
振动的能量(两自由度): | \({{E}_{\text{vib}}}=\frac{1}{2}m{{v}_{\text{vib}}}^{2}+\frac{1}{2}k{{x}^{2}}\) |
其中各符号的含义可以参考图4,𝑰𝟏和𝑰𝟐分别为绕两个旋转轴的转动惯量,𝝎𝟏和𝝎𝟐分别为对应的角速度。𝒗𝐯𝐢𝐛和𝒌分别为分子内原子的振动速度和原子间的弹性系数。
把这三种能量加起来,就是双原子气体的总能量
麦克斯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,对于平衡状态的气体,分子的能量会均摊在每一个自由度上,这就是能量均分定理。三个平动的动能相等是很好理解的,但平动的动能会和转动以及振动的动能相等,就不那么显而易见了。能量均分定理后来被玻尔兹曼进一步从统计上证明了,并且在很多物质的特性上被证明是正确的,但也有一些例外。解决这种例外情况需要量子力学的知识,不属于经典力学的内容了。
对常见的气体,能量均分定理是较精确地符合实际情况的,自由度为𝒇的气体分子可以含有的总能量为
前面已经分析得到,双原子气体有3个平动自由度、2个转动自由度和2个振动自由度,因此双原子气体的总能量应该为
单位质量气体的总能量(即内能)为
也就是说,现在我们得出了双原子气体的定容比热容为
空气主要是由双原子气体构成的(氮气和氧气),现在我们用式(8)计算一下空气的比热容
还是不对呀!前面说了,空气的定容比热容是716 J/(kg·K)。(有人可能发现了,上面这个式子算出的比热容精确地等于空气的定压比热容!这是有道理的,有关定压比热容的内容请参见“气体的绝热压缩与膨胀”。)
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,如果取5个自由度,计算出的比热容与实验值非常吻合。
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。实际测量发现气体的比热容与温度有关,图5给出了氢气的摩尔热容随温度的变化。
进一步的研究认为,转动动能和振动动能只有在温度达到了一定高度才会被激发。常温下的氧气只拥有平动和转动的动能,而振动动能并未被激发,所以比热容是 \(({5}/{2}\;)({{{R}_{\text{A}}}}/{M}\;)\),当温度超过3000K时,氧气的比热容才是 \(({7}/{2}\;)({{{R}_{\text{A}}}}/{M}\;)\)。在3/2、5/2和7/2之间还存在着过渡区。因此,气体动理论和能量均分定理只能定性地得到气体的比热容,真实值还要通过实验获取,解释则需要用到量子力学理论。
多原子气体的情况要复杂得多,比如二氧化碳,按理来说常温下应该比氧气多出1个转动自由度(转动自由度为3,振动自由度未激发),但实际上它的热容测量值与上述理论算出的值有较大差异,经典的气体动理论对于多原子气体并不太合适。
实际气体只在温度高于一定值时可以当作理想气体,当温度较低时气体会变成液体,显然就不是理想气体了。到底是气体还是液体不只取决于温度,还与压力有关,实际工程应用中,对于温度较低压力较高的情况,需要查阅实验得到的气体性质表。